一、影响广州现代产业体系韧性的瓶颈和挑战
(一)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对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发展带来挑战
随着广州市复工复产步伐的加速,需要警惕的是中长期内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变化对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一是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增强,如果发生关键企业外迁,将影响整条产业链,且短期内难以恢复。二是产业链升级的难度加大。关键企业外迁将阻断广州市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路径,影响产业链升级的时间,加市转型期风险防控难度。三是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增加。广州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不够紧密,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尤其以高新技术产业比较突出。四是产业链的政策干预加强。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被升级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国外政策干预的加强使得我市灾后救援措施的制定难度增加。
(二)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短板,影响现代产业体系韧性提升
广州市科技创新仍存在以下短板:一是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二是专利产出指标得分低,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积极性不高;三是广州市各区的创新发展不平衡、创新水平差异大等。
(三)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多样化发展不均衡影响产业韧性
广州市产业体系结构的快速多样化会相对降低产业间的关联度,从而降低产业集群应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同时,也使得遭受风险冲击后现代产业体系恢复减缓。
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重心已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相对多样化程度在逐步降低但仍然占主体地位。因此,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调整仍十分重要。
二、加快提升广州现代产业体系韧性的对策建议
(一)构筑“内循环”产业链
一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构筑“内循环”产业链的生态网络,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增强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韧性。
二是积极参与到区域产业集群的构建,重点发展区域聚集,依托“双区”平台,实现制造业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高弹性”供应链
一是提升仓库管理和运输追踪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并且引入风险平衡机制,实现高效、低成本与稳健并存的供应体系。二是加强国际供应链合作,丰富国内供应链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增加外资吸引力,积极协调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海关、检验、物流等供应链流程协同,开通绿色通道,让急需的产品和中间产品方便、快捷地通关和发送。
(三)加强科技创新内驱力
一是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广州市和各区政府对于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吸引更多国内外科技成果落户广州。推进技术供给侧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广州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结构优化。三是完善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四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五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创新枢纽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集聚、流通、扩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着力打造南沙粤港澳深度合作区,推进南沙由广州城市副中心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提升,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精准识别并快速补齐广州经济发展短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促进广州经济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积极推动广州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并在税收优惠政策设计等方面给予激励和引导,依然是广州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任务。
(五)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州需要继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稳住外贸和外资两个基本盘;二是积极探索有效培育并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三是持续关注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认真调研外向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和推动外向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六)平衡产业结构多样化
一是保障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多样性。持续优化广州市营商“硬环境”与“软环境”,顺畅中小企业进入机制,保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培育新建工业企业升规。二是保障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相关多样性,注重重点支柱产业的提质增效,增强产业间优势互补、协同联动。三是平衡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多样性与相关多样性。针对广州市较高的产业结构多样性水平与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从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切入,保证产业灾后正常运转、招商盘活、满产多产。
来源:广州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