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况※
近年来,我国企业与产业在部分核心技术产品化应用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端精密制造、半导体芯片、系统软件等领域,以及通信、半导体、航空等领域的一些高端精密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材料等对外依存度高的产业。
此外,在集成电路与尖端产品的高端装备与测试设备,以及数字时代的工业设计软件等领域也都存在不同程度遭受制约的情况。这些产品的技术变化与价格波动主动权不在我们这里,甚至受包括对方政府更迭的影响。现在是和平时期,涨价变化虽有影响,但不管怎样毕竟生意还是要做的,还能进口,但如发生“突发”事件呢?
※问题及分析※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问题与建议》显示,全球顶尖精密仪器前25强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在高端机床、火箭、大飞机、发动机等尖端领域,虽然部分实现了国产,但生产零件的设备95%依赖进口。全球总共有约130种关键核心材料,其中32%我国不能生产,另有52%依赖进口。”(摘自11月30日《经济观察报》王绛文)。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发生着的深刻变化,我国也开始注重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突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各类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因此当前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外部看,发达国家为了阻碍发展中国家加速缩短在技术和产业上与强国之间差距的努力,今后将会更加严格限制对重要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出口与转移。(比如最近美国政府宣布限制AI软件的出口中国)。
2、从国内看,由于在产业链布局、核心部件供给、重要原材料保障、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长期战略投资,基础科学等研究短期跟不上日新月异的世界科学发展。
3、从企业看,特别是从民营企业看,在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过程中,遇到了相应资源有限、市场竞争公平、所获相应支持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困难。
※建议※
现代工业基础综合能力薄弱,基础理论研究应用落后,高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是制约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急需在当前的社会精细治理结构性改革上作努力,而其特别急需要重视的是,要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以防止别人的“釜底抽薪”。作为国家经济建设重要参与者的各学科“人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承担着重要责任。为此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科研体制、人才政策等学科教育的结构改革,实现大学教授们和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研发课题以及项目剥离,回归大学的基本基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功能。
2、建立能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正向”用人选聘机制,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杜绝学术造假。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结构,逐步实行人才的合同化聘用制管理,以实现人才的市场化与职业化。
3、建立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授权使用的交易体系、尊重法规规则的信用体系、经营与管理的合理分配体系。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举,特别要突出奖励的荣誉感,让每一个国家建设的参与者都有名利双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