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工作动态

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提案摘编
发表时间:2020-05-14

编者按: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这其中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努力。他们以多种方式投身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工作,并提交相关提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已将这些提案以参阅件形式送承办单位参考,确保提案发挥作用。

台盟中央: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

为充分汲取此次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各地要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传染病相关科室建设,在重大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防控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中西医协作长效机制,制定落实加强公立中医院建设的相关举措,完善固化相关工作制度,切实推动县级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建设提档升级,发挥好中西医协同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用。

二、壮大专业队伍。结合制定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统筹谋划布局,在各省级行政区域内分片区从相关区县中遴选一批二甲以上符合条件的中医院,建立规范的传染病科室,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平时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应急状态下能确保及时调整投入防控工作。同时,要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排查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建设及“院感防控”工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要通过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临床科研、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县级中医院高起点建设相对独立的中医传染科病房,并配置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相关器材设备、药品药具等硬件设施。同时,设立中医药科研和科技奖励专项,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提高临床救治能力水平。

四、落实综合保障。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大学和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急诊学、肺病学等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力度,通过调研摸底查清目前中医医院的需求和缺口,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中医药理论技能,又掌握呼吸、重症、传染病防控等现代医学技术的中医药传染病专科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医药适用技术培训”、“名中医带徒工程”等实践技能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尽快推动落实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整体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城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与区域内县级中医医院组建医联体,着力帮助县级中医医院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

罗志军:高度关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农民工返贫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对脱贫攻坚具有“拉动效应”。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业就业难度加大;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春节假期延长,部分企业停工减产,就业扶贫遭受冲击,产业扶贫形势严峻,消费扶贫对接受阻,将有可能导致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农民工下岗失业,甚至被动返乡,返贫致贫风险加大。建议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高度关注农民工返贫现象。

1、积极推动农民工工作职业化。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大人社部门“春潮行动”、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工作力度,推进就业扶贫行动和对外劳务协作,促进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对接,实现多渠道稳定就业。通过开放性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新技能新岗位免费培训,完善技术工人评估认证制度,探索突破传统职业技能鉴定路径,培育更多农民工成为高技能人才,保持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相同的薪酬待遇。鼓励打破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招聘新生代农民工的单位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创造新时代的“人口红利”。

2、积极推动农民工保障市民化。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改革等方面着手,保障其依法享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权利;提供公租房、廉住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解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为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入学和高考提供便利,着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农民工融入社区、参与工会、加入社团,提供人文关怀、职业服务和心理疏导,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宝贵资源。

3、积极推动农民工帮扶精准化。加强部门联动,在深度贫困地区输出地建立农民工致贫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将致贫返贫农民工及时纳入帮扶。在输入地建立城乡统筹联动、顺畅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发布需求信息,为失业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社会保障方面的接续和匹配,为失业农民工提供兜底性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安全网,切实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提案人系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王松灵: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审视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顺临床医学教育学位体系。

建立以“5+3”一体化培养全科医生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扩大“5+3”招生人数,合格者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完成“5+3”培养后,部分(50%以下)可申请专科医师培训,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尤其紧缺的传染病、呼吸疾病、公共卫生、危重症急诊专科人才,合格者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不再与学位教育挂钩。如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授予医学科学博士(PhD)。目前招收8年制、9年制(授予博士)学制可纳入此MD+PhD培养体系,适当缩短攻读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学制。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

1、重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打破临床学科间的壁垒,进行临床课程整合,紧紧围绕临床医生职业需求构建知识结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核心重建知识结构,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以多学科整合理念进行疾病诊疗的能力。

2、加强应急防控知识体系及专科人才队伍。在临床医学本科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体系中加大应急防控体知识体系,确保在全科医生培养为目标的知识体系中应急防控能力培养。加快推进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设立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内科学(呼吸科等)、临床检验诊断学等专科医师培训,确保领域中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国家防控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水平和能力。

(提案人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