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办复选登

上海政协提案选登:关于在全市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04-23

※背景情况※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培育了我们专属的美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餐饮业更是蓬勃发展,美食节目备受推崇,国人们尽情追求“舌尖上的享受”。同时,讲人情味、喜欢团聚也是我们的传统。无论是阖家欢庆,还是朋友相聚,大家都喜欢围桌合餐,在浓浓的亲情友情下尽享美味,其乐融融。

但是公共卫生专家明确指出,合餐时的筷来箸往会造成交叉污染,筷勺上粘附唾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会借此扩散,成为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合餐大大增加了甲肝病毒、伤寒杆菌等诸多病原体的传播风险,其中尤以幽门螺杆菌最为典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纳入一类致癌物的名单,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高达50%以上。研究表明,寄居在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随着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脱落,会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合餐时随着餐具的交叉污染进行传播。相关研究显示,对家庭成员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的同时避免合餐,根治率达到82%以上,远高于仅对家庭成员进行根治而未避免合餐家庭67%的根治率,这也充分说明合餐这一习以为常生活习惯所蕴含的巨大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改变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远离疾病的重要手段。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典范,在上海推广公筷公勺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天时”: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体市民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健康教育课”,让大家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不良健康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地利”:2019年9月,上海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国内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其中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希望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人和”:上海市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21.88%,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连续多年双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几年来所推行的公共场所控烟、垃圾分类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已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在此背景下,上海完全有条件、也有这个责任,移风易俗、开风气之先,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推广公筷公勺,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不”!

※问题及分析※

2020年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就餐,都要为每一道菜加公筷公勺,饭店更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该倡议发出后十多个小时内,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的总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评论1800多条,点赞超过1万次,社会反响热烈,逾九成的市民表示赞成。但也有市民表示倡议虽好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和阻力,归纳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筷公勺不方便,餐桌上容易搞错,难以坚持;

2、新冠疫情期间,全民健康意识高涨,疫情过后,公筷公勺意识会逐渐淡化;

3、餐饮企业嫌麻烦,觉得增加清洗工作量,不愿意提供公筷公勺;

4、外出就餐尚能做到,但家庭就餐采用公筷公勺,一来麻烦,二来觉得没必要,二来担心疏远亲情。

还有市民表示“公筷多人拿,也容易交叉污染,不如索性分餐,各吃盘中菜”。诚然,分餐制也能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但相对缺乏可操作性,与“团聚”的传统文化理念存在一定冲突。因此推行使用公筷公勺,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至于公筷公勺所导致的接触传播,可以通过养成勤洗手、不随意触摸眼口鼻等良好卫生习惯予以克服。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势在必行,但也非一蹴而就,必须要市民、餐饮企业、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媒体几方面形成合力。通过向广大市民普及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特别是将使用公筷公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通过依法依规管理,来推动这一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固化。

※建议※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需要改变传承几千年的用餐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选择时机,更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如何更为合情、合理、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医卫人员要主动作为,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讲解相关知识,让市民充分了解和理解使用公筷公勺的健康意义和社会责任,逐步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并纳入到相应课程中;“从娃娃抓起”更有利于形成自觉习惯,还会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推动整个家庭使用公筷公勺。

2、营造社会氛围。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重要力量,这次公筷公勺倡议书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密不可分。同时,也希望大牌专家、公众人物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共同呼吁,甚至可设立“公筷节”,在全上海形成一个推崇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氛围。

3、创建支持环境。餐饮企业是饮食服务的提供者,也必须是使用公筷公勺的践行者和推广者。号召每一家餐饮企业都要签订、公示提供公筷公勺的承诺书,自觉主动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使其成为服务的“标配”。同时,餐具生产企业也可广纳民声、汇集民智,推出方便使用、避免拿错的公筷公勺,如颜色不同、尺寸略长的公筷;借鉴西式色拉勺,融合叉与勺功能的“公叉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个性化餐具......通过创新使大家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使用公筷公勺。

4、加快修法进程。一个全社会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全民积极参与,也离不开法制的规约。在上海取得切实成效的公共场所控烟、垃圾分类等工作,都是得益于率先地方立法。建议修订《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中餐饮单位提供公筷、公匙的规定。原规定餐饮单位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公筷、公匙等公用餐具”,建议改为餐饮单位应“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匙等公用餐具”,让法制成为公序良俗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进器。

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始于要我做、成于我要做”。相信以上举措能促使市民进一步提升健康素养,逐步养成使用公筷公勺这一卫生、文明的用餐习惯,更好地预防疾病传播,并使上海在移风易俗、引领风尚上开全国之先,彰显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