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办复选登

上海政协提案选登:关于完善硬件保障,做好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9-09-17

※背景情况※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新定位、新提法。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启动较早,近年来垃圾分类工作积极结合实际、注重协同,持续创新推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硬件保障部分仍有提升空间。

※问题及分析※

1、垃圾分类试点地区物资物料存在未到位现象

以浦东新区为例,垃圾分类到年底的减量计划为5%,同时要求80%的企事业机关和部分试点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工作,此外,新区也分解了相应的指标下达到各街道。但据了解,分类垃圾桶及相关硬件设施由于新区政府采购流程等问题目前仍未到位;实行绿色账户的相关物资也暂未发放到各试点街道,使部分街道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些问题在全市其他区也普遍存在。

2、垃圾桶品种过多,且视觉标识不够清晰明了

目前在上海街道、楼道、商场等投放的各类形形色色的垃圾桶,分类多样,有的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有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的分为干垃圾和不可回收等,使得市民在丢垃圾的时候需要再三考虑,甚至无从下手。

在我们走访的几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中,很多垃圾桶仅仅作了简单的分类,桶身贴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识字样,其中部分标识经日晒雨淋日渐变得模糊。有的试点地方虽采用了立牌,但垃圾清运时容易混淆。

如此情况下,使得市民难以真正履行垃圾分类职责

3、试点小区垃圾厢房布局不合理、卫生状况差

一些小区内试点了分时投放的垃圾厢房,但大部分试点厢房仅简单将垃圾桶放在封闭区域内,垃圾厢门内漆黑一片,无法看到垃圾桶口,影响垃圾投放。多数垃圾厢房常有恶臭,为了避免在垃圾厢房前过长停留,多数居民都选择“一闭眼”快速倒掉垃圾,从而造成房内外卫生状况较差,久而久之内外垃圾堆砌,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

垃圾分类过程中最难且最不可控的是引导市民进行分类投放,而分类处理的配套设施滞后则会大大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建议:

1、分类方式简明易懂,让大家快速分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市民自觉接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目前上海各区采用的四类垃圾分类法,对市民来说比较费力。

建议以形状或大小将四类垃圾桶进行明显区分。目前上海垃圾桶大多采用塑料旧料制作,无法像国外垃圾桶一样做到鲜艳易分,“暗红”“深蓝”“黑色”“褐色”四种颜色色彩差异不大,尤其是褐色湿垃圾桶和黑色干垃圾桶,在环境昏暗的情况下容易混淆,建议改变垃圾桶的形状或大小来进行视觉区分。

垃圾分类,分得细虽然有其益处,但实际上简单的分类,老百姓更易掌握。浙江金华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两个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标着“会烂”,橘色的标着“不会烂”,这种分类方式简单易懂。上海奉贤区在此基础上对“不会烂”垃圾按“好卖”和“不好卖”进行二次分类。按市民生活习惯的“大白话”分类,市民就不必再绞尽脑汁考虑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了。

此外关于有害垃圾的分法,目前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市民的科普认知,因此建议放在分类意识普及后,分步骤逐步推行四分类。

2、设施人性化、情感化,让大家方便分

建议增加分类设施的情感化、人性化设计,以此激发、引导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例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某个普通老旧居民小区,垃圾厢房干净整洁,居民会自觉将干湿垃圾分类倒入相应垃圾桶中,厢房内还设有洗手池供市民清洗,厢房旁的墙面上贴着简明易懂的分类知识,便于市民进行垃圾分类,通过一年时间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现常态化运转。

实行人性化管理,例如垃圾厢房内安装洗手池;配备除臭装置;建设自动浇灌养护立体绿化,解决污水臭味的问题;甚至也有通过APP终端自动计量、扫码、积分等配合绿色账户的实施。花心思,巧策划,这样才能不让试点小区仅停留在挂标语贴海报的工作上。

3、宣传教育注重实效,让大家愿意分

目前上海垃圾分类的宣传,无论是小区海报还是媒体宣传都重“说教灌输”。我们认为垃圾分类这一新事物,首先要让市民们了解为什么要分类,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才会愿意去学习怎么分类,行动上才能达到同样的高度,否则再多机械宣传仍是无益的。

建议进一步深入宣传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的意义,突出直观感性宣传、危机意识宣传,继之以分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提升公众自觉性。

4、全市统一思想,上下齐心一起分

在垃圾分类的调研中,发现某些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评分中,垃圾减量到绿色账户推行等相关指标完成并不理想。

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部门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创新思路、迎难而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打赢这场垃圾分类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