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办复选登

上海政协提案选登:关于打造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9-03-12

民革上海市委

※背景情况※

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居世界第一。攻克肿瘤医学难关,直接造福群众,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就集聚优质医学资源作出5+X医学集群的战略部署。若能充分发挥张江科学城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亚洲一流的肿瘤医学中心,形成集肿瘤医学研究、医药研制、医械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四医联动”于一体的创新集群,对做强、做响亚洲一流医学城市,做深、做细科创中心建设,无疑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对深化医疗供给侧改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革市委经调研认为,张江科学城拥有发展肿瘤医学中心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张江聚集上海肿瘤研究所、交大医学院、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应用物理所、上海健康医学院等机构,医药科研、转化应用、健康护理的集群效应已初具规模;质子重离子治疗、细胞基因治疗、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国际四大肿瘤诊疗技术均在浦东布局,蛋白质研究装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二期等生物医药研究的国之重器也都放在张江,技术尖端性和密集度居全国之首;全球十大药企有7家在张江设研发中心,国家每批准3个I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而上海医疗器械更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肿瘤医院东院、国际儿童医学中心等一批具备肿瘤诊疗特色的优质医院也形成高品质的诊疗窗口效应。打造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的基础条件和肿瘤诊治创新集群的基本架构已经成型。

※问题及分析※

当今,集群化的医学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正成为全球大都市战略竞争的焦点,对标休斯顿医疗中心、波士顿长木医学区、日本神户等一流的国际重要医学集群,上海还存在“四个缺少”。

1、缺少匹配肿瘤医学中心战略的综合规划,长期谋划有待重视加强。集群发展是长期自发演进的结果,但也需举措得当的规划。目前张江医疗占比不足3%,还只有“医疗服务社会窗口”的产业集群,医疗、研究和服务力量亟待提升。

2、缺少支撑肿瘤综合诊疗方案的尖端技术组合,学科跨界机制有待完善。肿瘤诊疗在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以及在新兴的免疫、基因、干细胞等诸多研究领域和临床试验应用中都日新月异,各种治疗方法各擅胜场。另外也需要检验、抢救、会诊等综合部门的全方位支持。打造“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医院、人才、企业集聚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在保留优质制药和医疗器械企业的基础上,在尖端医疗机构的引进方面还需积极推进。

3、缺少全球标杆性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平台,行业影响力有待提升。对于“肿瘤诊疗”集群而言,上海仍无安德森癌症中心、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这样全球标杆性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哈佛大学三大附属医院、贝勒圣卢克医疗中心这样全球顶尖的研究治疗综合平台。难以形成对国际一流专业人士和新生代研究力量的强大磁力,难以系统产生《细胞》、《柳叶刀》等权威期刊论文,难以产生麻省医院那样的行业指南,行业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还需提升;

4、缺少柔性创新机制,医疗专业人士的获得感不强。医生是集群的主体,是集群发展的利益分享者。目前在浦东建立“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需整合诊断、治疗、技术、器械、医药、检验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型集群,基础、研发、临床、跨界处于同一平台。但创新和原创的主体仍然是医生,上海在吸引顶级专家,让体制活起来,让医生在集群的发展中有获得感的柔性创新机制还不够,对专业人才还未形成足够强大的磁场效应。

※建议※

1、明确把“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列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明晰和细化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作为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的战略定位。集中政策、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快推进,力争在质子重离子治疗、细胞基因治疗、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等全球肿瘤医学前沿领域形成尖端技术组合和中国特色优势的综合诊疗方案,一方面为上海科创中心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战略平台,另一方面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市场链、产业链构建提升提供战略空间,形成上海“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撑。

2、明确“亚洲一流肿瘤医学中心”落地的规划蓝图和施工图,尽快启动“上海肿瘤医学中心”的规划编制和推动落地。借鉴国际一流医学集群的创新模式,推动现有集群定位从设备和制药的后台产业链转型到诊疗服务的前台;医疗上从传统医院转向以临床试验、大数据与智能化为核心的“未来医院”;功能上从产业园区转向肿瘤行业风向标和行业平台;空间上从生产型集群向宜居宜业的专业化新城转型,形成具有密集度、显示度、标识度和品牌度的肿瘤医学创新集群。

3、设计和用好科创中心城市、自贸区、张江科学城的政策红利叠加,营造一流集群环境。引进国外尖端医疗机构,探索国外医生执业、医疗纠纷国际仲裁等实际问题;实行肿瘤特许医疗,畅通关键国外医用仪器设备、药品的进口渠道和国际新药使用的绿色通道;争取更多药物审批自主权限和第三类医疗技术开发审批权限,吸引药品原创技术和人才,保证尖端研发、临床试验、跨界合作;推动从医学人才普惠到肿瘤研究、研发、诊疗、辅助人才特惠,设计灵活的组织机制、薪酬体系、营利模式;探索建立专家治院而非资本治院的新型临床研究医院(单元),由专业基金投资,主要医生持股,让作为医学中心核心主体的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