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办复选登

上海政协提案选登:关于加强新能源车排放监管,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9-03-12

杨新

※背景情况※

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已成为在用车辆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保压力的升级以及新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万辆,占全国总保有量近1/10,已跃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200万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车已成为在用车辆重要组成部分。

从增速看,近年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正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递增。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和2025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将分别超过500万辆超过2000万辆。其中,我市每新增五台乘用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问题及分析※

部分在用新能源车对大气污染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技术瓶颈及成本限制等原因,在实际新增的新能源车辆中,仍以插电式混合动力为主,约占七成。以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新增新能源车辆为例,当期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为2.2万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EV)仅占28.2%,绝大部分以插电混合动力新能源车(PHEV)为主。从购买人群和使用途径看,我市新能源车以私人用车和租赁用车为主,分别占63.2%和27.4%。

调查发现,在用新能源车中,营运车辆(网约车、出租车、专车等)占相当比重,这些车辆一部分来自租赁用车,还有一部分来自私人车辆。由于受充电难(公共充电桩偏少)、续航里程短(PHEV通常低于80公里)、充电时间长(大多在2.5小时以上,家用充电时间更长)等诸多因素限制,目前很多在用新能源车并未及时充电,很多时候是以纯燃油方式在跑。与普通燃油车比,新能源车由于自重较大,油耗更高,排放更大,造成更严重的大气污染。

研究表明,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移动源占我市PM2.5来源比重达29.2%,尤其是在重污染高发季节,由机动车排放等产生的氮氧化物转化形成的硝酸盐,是导致PM2.5浓度爆发增长的最主要内在因素。因此,必须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切实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建议※

建议加强排放监管,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为推动在用新能源车(特指PHEV车辆)排放监管,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开展在用插电混动新能源车使用现状调查及排放水平评估工作。针对在用插电混合动力新能源车,组织开展使用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登记、调研等方式,获取燃油量、用电量、行驶里程等关键参数,开展馈电状态下PHEV车辆排放水平实测研究,评估PHEV车辆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2、增加中心城区充电桩数量,优化充电桩布局。目前我市充电桩以私人充电桩为主,约占63.8%,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仅占36.2%,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等,中心城区偏少。考虑到这些车辆更集中在市区使用,建议增加市区充电桩数量,进一步优化充电桩布局,提高充电桩使用的便捷性和车辆的可达性。

3、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尾气排放监管。目前,环保部门还不具备行政处罚权,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及超标检测执法检查时,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为此,建议由环保部门牵头,联合公安、质检、检测等部门,开展PHEV车辆尾气排放检查和抽测,对违规车辆及高排放车辆,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并通过建立机制体制,使联合执法检查固定化、常态化。

4、严格控制PHEV车辆上牌数量,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市民购买油电混动、纯电动等绿色汽车。目前,由于财政补贴、发放沪牌等原因,导致我市PHEV车辆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在用车辆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及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可以参照深圳等城市做法,在做好沪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门槛、减少补贴等措施,逐步收紧插电式新能源车沪牌发放数量。考虑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同等公里数情况下,比普通燃油车具有更低油耗、更少排放等优点,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市民购买油电混动、纯电动等绿色环保车辆。

5、尝试早晚错峰上下班。研究显示,早/晚高峰、车辆怠速/蠕行等情况下,氮氧化物、PM2.5等污染物排放量会有明显增加。为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议加强调研和政策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单位,实行早/晚错峰上下班。

6、优化公交线路,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针对偏远片区、人口稠密地区及拥堵路段,进一步加大公车投放量及开行频次,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拥堵路段通道设计,有效引导人车分流,缓解交通拥堵;加强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加强轨道交通换乘便捷性研究,减少换乘次数、换乘时间和换乘距离,适当降低客运量低的轨道交通乘坐费用,引导市民合理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