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办复选登

上海政协提案选登:关于加快郊区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8-04-02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加快郊区水环境治理是上海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迎接世博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虽然从2000年起,上海已经连续实施了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得到了大力推进,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并未能从整体上得到根本改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河道水污染较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环境和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并集聚在城郊结合部和工厂企业周边地区,导致更多的垃圾、污水直接倾倒入河道。受工厂和工业园区内企业排污的影响,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的畜粪垃圾污染,郊区河道水质常年劣于V类,局部水体还存在黑臭现象。由于废水的来源复杂,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和发射性物质对人体都有严重的影响。

2.郊区污水点多分散,设施农业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郊区人口密度只有中心城区的1/50,难以通过远距离收集建设大规模的集中污水处理厂,故只能分散治理农村污水,而农村地区往往经济条件差、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适用,且污水处置设施不健全;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但设施农业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排放强度是传统大田农业的20~30倍。目前,针对设施农业的污染排放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设施农业污染集中,直接导致受纳水体污染严重。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渐深入,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农田化肥、鱼塘养殖场、畜禽场粪尿等农业面源污染和郊区分散工业污染以及上游来水水质等,逐渐成为上海郊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

3.河道淤积严重,水系沟通不畅、河道自净能力弱。郊区有些河道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河道引排水受到限制,导致引清调水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和外来人口违法侵占河道,使“挤、抢、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自然村的宅河已经沦为天然垃圾场。与水争地,盲目填河、缩河、沿河违章搭建,甚至填河搭建现象严重,原有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破坏。

4.农村和城郊结合部为市政雨污水管网薄弱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及企业废水难以集中收集处理。郊区的镇、村级中小河道未建立长效的轮疏和管护机制,社会和市场的广泛参与不够,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

为改善本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全面整治郊区各级河道,以郊区河道治理为重点,将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协调机制。郊区河道整治涉及不同行政区,也涉及环保、农业、水务、市容、港务、绿化和规划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同时还涉及投入资金的科学、合理、有序、高效使用,可谓面广量大,协调工作十分重要。为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加强河道整治机构的协调能力。对污染严重的郊区河道进行重点治理,如蕰藻浜和淀浦河等,作为继苏州河整治之后,改善上海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

2.提高郊区污水纳管率,加大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地区截污纳管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做到应纳尽纳,妥善处理好截污纳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污水排入河道。重点推进二级管网建设,同时加大市郊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加大源头治理。对科技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进一步全面推广已显成效的治理措施,尽量选择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研究并推广村落污水综合治理技术;加强农村地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和设施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不断扩大试点、逐步推进。

3.进行河道疏浚,畅通调水渠道。郊区有相当部分河道是断头浜、束水,加之乱倒垃圾和污水排入,河道丧失自净能力。针对这些情况,建立河道轮疏机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逐年有计划地实施贯通、清淤、清障拆违、拓宽河道等工程,提高河道槽蓄和水动力条件,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调水机制。在畅通调水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水,使这些河流的水都成为活水,促使其自净能力得以维持或发挥,达到能够凭借水循环过程的自身水量补给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需求。

5.加强对河道的监察。建立以宏观管理为主体,全市管理与区县管理相结合,联结各部门各区县的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监督机构。完善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加强对河道环境的日常监测和执法力度。要强化企业环保承诺制和环保问责制。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研究制定有利于公众参与河道整治的途径和方式,依法保护公众的参与权。提高水环境信息透明度,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执法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6.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要加强水法规、河道整治知识的普及,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组织好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专题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环境和资源意识。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7.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河道整治建设完成后的长效管理,尽早落实河道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养护资金,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注重条块政策协调和机制牵引,明确事权划分和责任分工,保持河道整治效果。